雜裾垂髾服

雜裾垂髾服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充斥著戰爭的時代,自魏晉時期開始,異族乘機進犯中原,一直到南北朝時期,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戰爭和民族大遷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傳統服飾的機能性在這一時期得到加強,於美學角度上則是追求「仙風道骨」的飄逸脫俗。[1]異族的湧入,尤其使得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在漢朝服飾的基礎上進行改變。

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木板漆畫《列女古賢圖》中穿雜裾垂髾服的女子。

依照《列女古賢圖》中的雜裾垂髾服重構的現代復原圖。

當時的女子服裝承襲秦漢遺俗,並吸收異域民族服飾風格。一般上身著衫、襖、襦,下身著裙,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份緊身合體,袖口寬大,裙為多褶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配上豐盛的首飾,盡顯奢華糜麗之風。而南朝時期一些風流雅士也已經開始穿著能展現身體曲綫的緊身衣著。[2]

到了北朝時期,女子流行穿裲襠,並常與褲合穿,整個形制與男子一致。此時的女服還有如下穿法:對衿,衿的下角相互交叉,呈小型燕尾狀。此時女子的服飾已開始趨向華麗、瀟灑、飄逸之風尙,這一點可以從雜裙垂髾服明顯看出。此衣雖寬大,但束高腰,這樣在視覺上就延長了下身,予人一種修長輕盈感,巧用肥大與瘦長的對比關係,裙的下擺形成曲綫,再加上披帛的使用和高髻髮式,形成了具有統一且整體感的裝束,使著裝者顯得端莊華貴。

相关文章